一个女孩,决定留在塔克拉玛干

zhq 2025-07-17 阅读:4 评论:0
作者 | 黄泽敏编辑 | 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风,总带着股粗粝的劲儿。当地人早已习惯了沙尘的脾性。有人用 " 一堵沙墙 " 来形容那样遮天蔽日的景象,"(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沙墙)直接推过来。下午 4 点钟,昏天暗地啥都看不到 "。...

作者 | 黄泽敏

编辑 | 向现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风,总带着股粗粝的劲儿。

当地人早已习惯了沙尘的脾性。有人用 " 一堵沙墙 " 来形容那样遮天蔽日的景象,"(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沙墙)直接推过来。下午 4 点钟,昏天暗地啥都看不到 "。那是记忆中最凶猛的一次沙尘暴。

2008 年,山西人强利明来到新疆,一待就是 10 多年。日常的沙尘给他留下的最明显的感受是,刚洗的车,风一吹又脏了。他养成新习惯,只要察觉到有风,索性不再洗车。

然而,近来人们察觉,这股风似乎被按下了减速键。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竟然泛起了星星点点的绿,甚至有人在治沙林里种起了西瓜。这与过去相似级别的风吹起时,掀起的景象大不相同。

这不是偶然。

昏蒙的 " 黄 "

在南疆,昏黄的天空算不上稀奇。

沙尘暴来临前,天空或许还澄澈如洗。变化在消无声息间酝酿。待到察觉,原本纯净的 " 蓝 ",被一层模糊的 " 纱 " 覆盖,天地陷入一片昏蒙的 " 黄 "。

风一挑头,沙尘暴来了。

20 岁的瓦日斯 · 努尔买买提很熟悉这片 " 黄 "。他出生在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纳库勒乡阿恰勒村。村子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

南疆昏黄的天空

往年 5 月,风沙总是刮个没完。严重时,白天也像夜晚," 看不着太阳,特别黑 "。要是人恰巧在户外,风沙会顺着衣领往脖子里钻,扒在人的皮肤上," 看不到人样的,就是直接满身土 "。有时,风沙会直接击碎窗玻璃,也导致家里停水停电。

最让父母揪心的是地里的棉花。猛风会击烂覆盖在棉花上的塑料地膜,再把那些幼苗打趴下。" 一刮风,农地的棉苗都搞砸了。" 他说。

瓦日斯的父母都是农民。" 当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地里种植的棉花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运转。一刮风,一年的收成就悬了。

地膜碎成一片片,面对一片狼藉,却无能为力。父母只能撕掉塑料,再四处借钱买新的种子,重新播种。

年幼的瓦日斯不解这 " 破坏 " 的分量。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诉说这些 " 糟心事 ",也极少流露愁绪。但偶尔,他会捕捉到归家的父亲泛红的眼眶,或是母亲异常的沉默," 根本不说话,吃饭的时候安安静静的 "。

同样被 " 风沙 " 困住的,还有琼库尔恰克乡温阿勒台库什村的妇联主席布合丽其 · 买合木。2011 年,她结婚后随丈夫来到该村。村子距离托格拉克沙漠 150 米,三面环沙,最边缘处沙漠离村民住房仅 30 米。

布合丽其一家离沙漠不到 50 米。周围光秃秃一片,风一刮,世界就成了 " 蒙眼布 "。在她的记忆里,起风的世界,30 米开外混沌不清。只是起 " 小小一点风 ",她便不敢踏出家门," 因为沙子太多,看不见周边,也干不了活 "。

她索性待在家里不出门。可风沙渗入生活的每个缝隙,无孔不入。和沙土的 " 缠斗 " 很费劲。只是吹起微风,沙土就顺势卷进家里," 全都是土 ",堆得满屋都是。

沙漠里铺设了大片草方格沙障

夫妻俩为此吵过几次架。回家的丈夫看到满地沙土,误以为她没有认真打扫。实际上,她每天一大早起来就把院子清理干净,但到了下午一看,地上又覆满新沙。她记得,积沙至少有 2 厘米厚。

更令她惧怕的是沙漠的 " 移动 "。沙漠并非静止不动。在风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作用下,它持续移动和扩张。

布合丽其觉得," 沙漠那么近,越来越追着我们过来 "。与此同时,全村近 6000 亩耕地常年受风沙侵蚀,农作物产量难以提升。

日子一天天过去。荒漠化日益严重,挤压村民的生存空间。有人熬不住,被 " 逼着 " 离开了故土。

夫妻俩也曾动过搬家的念头。可是公婆不舍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看着年迈的老人,他们搁置了计划。然而,对未来的顾虑只增不减," 有了孩子以后,在这里怎么生活?"

这样的焦虑,在 2023 年的春天有了松动。

那年,地区林业和草原局派出工作队驻村治沙。领头的是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戴志刚。他记得,初来乍到,广袤无垠的沙漠 " 就在农民跟前,在房子跟前 "。

戴志刚

他没敢耽搁,马不停蹄走访调研。他们挨家挨户地跑,到村民家里对话,倾听村民们的想法和需求。

那时,戴志刚来到布合丽其夫妇家。丈夫像是抓住了 " 救命稻草 ",倾吐出关于风沙的困扰。他问戴志刚,这块沙漠能不能治理?这是村民们的共有的心声。

他们迫切地等待一个答案。

坚 持

布合丽其说," 治沙 " 是丈夫长久以来的 " 愿望 "。

过去,村民们也曾尝试治沙,但都败于现实。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布合丽其认为,最初的治沙行动缺乏规模性,没有领头人。其次,是缺水。村民又不懂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前屋后种下的树苗一株株枯成柴。

治沙难,是村民们的共识。所以,当戴志刚一行人带着满腔热情说要治沙时,村民们大多是沉默的。他们不积极,不参与,不相信这位驻村书记真的带领大家改变村子现状。

戴志刚捕捉到了这种情绪。最初动员,让农民参与植树," 农民是很有情绪的 "。但防沙治沙工作不能停下。

村民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之中

治沙,常常是一次从 " 无 " 到 " 有 " 的拓荒,一切都得从零奠基。

沙漠里遍布起伏的沙丘。大大小小的沙包高度、形态各异,更增添了治理的复杂性。

戴志刚告诉南风窗,他负责治理的区域内,有的沙丘高达近 30 米,想用推土机推平都很困难。有时,推土机推一天,第二天风一吹,推平的地方又堆起新沙包。

车辆在沙漠里寸步难行。治沙人只能依靠双腿出行,一天走十几公里是常事,鞋子更是灌满沙。

莎车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股股长艾斯喀尔 · 达吾提对此深有体会。自工作以来,他奔走在治沙一线。

2018 年接手沙漠治理项目时,艾斯喀尔带了 100 名护林员,扛着 500 把彩旗向沙漠出发。他们的任务是在沙漠里划定种树区域,规划道路。

芦苇加工厂内,用芦苇杆制成的草方格,废旧芦苇成为防沙治沙的新材料

白天 8 点出发,晚上天黑后," 看不到路了 " 才返程。整整 4 天,他们在沙漠徒步走了 48 公里。

这一路走得很艰险。他们带着工具,一会儿得爬行,一会儿又得往下走," 还扛着旗子,渴得受不了 "。

同行人是慢慢减少的。最初的 100 名护林员,到最后只剩下 2 人," 陆陆续续都跑掉了 "。

他理解这种选择。但当疲惫席卷全身,他那骨子里的倔强却占了上风," 别人以前能干,我为啥不能干 ",他咬咬牙挺了过来。

坚持,大概是治沙人共有的特性。对努尔吉马力 · 艾木都拉来说,放弃的念头曾多次冒出。

2021 年起,阿克苏地区开展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该工程将阿克苏市、温宿县的再生水资源进行深度处理后,新建再生水输水管道和引水渠,每年将 5000 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引入到艾西曼区域。

同年,从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不久的努尔吉马力,加入了项目。26 岁的她,面对水管连接、挖坑深浅等技术活,一片茫然。一切都是持续接触和学习中点点积累的。

沙漠里铺设着一条条输水管道,为防止绿植被动物破坏,用铁丝把幼苗保护起来

她一个人要负责 3000 亩地。挖坑、栽种、浇水都得自己干。任务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坑的宽度、深度,浇水的量度,都有讲究。

更难捱的是孤独和恐惧。沙漠里信号时断时续,偶尔传来的狼嚎能让她汗毛倒竖。而站在 3000 亩地的中央,身边没有其他人,害怕被狼吃,她在沙地里哭,哭完又继续干活。

那时的艾西曼区域,几乎是努尔吉马力生活的全部。

坚持终究会迎来希望。2022 年,她例行检查前一年冬天栽下的第一批梭梭。远远望去,沙丘依旧是昏黄的,但走近了才发现,几丛灰扑扑的枝条上,竟冒出了一抹新绿。

树活了。" 我当时就想,这活儿我要干,继续干,一辈子干。" 努尔吉马力说。

驯服沙漠

治沙也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在新疆,这场 " 驯服 " 黄沙的试验藏着太多巧思与坚持。

在新疆沙雅县 25 万千瓦光伏产业园里,两米多高的光伏板列队成阵,把裹挟着沙粒的气流层层拆解。草方格把流动的沙丘锁在网格里。不远处,梭梭、红柳的嫩芽从沙缝里钻出来,在光伏板投下的荫凉里舒展枝叶。

建在草方格上的光伏板列队

沙漠治沙,水是命根子。解决 " 缺水 " 问题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适用于经济作物种植的水,矿化度需小于 2g/L。在沙雅县塔里木河沿线检测时发现," 最高矿化度达到 20-25g/L",沙雅县兴雅水务集团总经理助理陈皓天说,这比正常经济作物用水指标 " 高了十几倍 "。

这里的水多是苦咸水,不能把经济作物养活。陈皓天解释,沙漠里这种矿化度高的水,类似于盐水,人类无法直接饮用,它也无法养活经济作物,必须通过沉淀过滤等程序后去除盐分。

近年来,沙雅县通过光伏项目保障治沙造林 6.3 万亩,梭梭、红柳的成活率超过 80%。当地还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在 50 亩试验田里搞起了苦咸水淡化。处理后的水,不仅能浇树,还能灌溉农作物。

苦咸水淡化

具体的模式,贵在因地制宜。以温阿勒台库什村为例,戴志刚和团队经过反复调研走访,根据沙丘特性 " 量身定制 " 改造方案。

在沙丘大、不好平整的地方,用草方格沙障固沙。周边相对平缓的地块划为种植区,在不改变原生环境的基础下,营造胡杨、沙枣、梭梭为主的混交林,形成 " 防护带 "。土壤基础好、风小的地方,划成苗圃区和试验区,试种适合沙地的经济作物。

2024 年春,他们开启了第一期造林行动。这一路走得很艰辛。

有时,刚种下去的种子或树苗,次日就被风沙掩埋。刚刚推平的沙丘,一阵风吹过,又重新堆积形成新的沙包。原本好好的根,瞬间 " 整个吹掉了 ",就连埋在地下的种子,也可能直接被掏空,只能反反复复补苗,有片沙枣林补了三次苗才活下来。

当地位于叶尔羌河流域下游,水资源稀缺。他们就从水渠里拉水,使用节水技术。在县、乡人民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帮助下,修建作业道路,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等,大大小小的水管实现精准化浇水。村民们不懂技术,他们就请来专家手把手教。

沙地里种植梭梭等固沙植物,搭配滴灌设施,推进荒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

如今,这片沙漠已有了新模样。目前,当地已完成生态治理 2405 亩,长度 4.5km,种植胡杨、沙枣、梭梭 81 万余株,种植成活率达到 85%以上。

布合丽其明显感受到变化。现在,她不再需要每天打扫地面," 三天打扫一次,也没有以前那样(厚度)的土。" 而 " 风 " 也不会再阻挡她外出。" 现在周边变成绿洲了。" 她止不住笑意。

治沙有了成效,更多人愿意参与行动。" 近期我们在补苗子的时候,农民的积极性都很高。" 戴志刚说:" 有时候天晴了,农民多干一会儿,他们都没有怨言。"

绿起来的沙漠,开始 " 反哺 " 人类。

植被多了,带来的不只是绿色,还有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沙尘暴少了,种地能种得更稳。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民,开始通过种树、管滴灌、做草方格获得额外收益。

村民们正在制作草方格、高立式沙障等防沙治沙草编材料

戴志刚希望能 " 靠沙吃沙 "。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把防沙治沙产业推广出去。在他负责的项目,沙漠里特意留了一座小沙山。戴志刚计划用它来发展旅游业,做农家乐。他希望未来游客可以来沙疗、搭帐篷,吃村民养的土鸡、羊肉。

瓦日斯的父母不再为棉花被吹倒发愁。近几个月,他在芦苇加工厂工作,每月能赚 3700 元。很快,他将到和田读大学,开启新的生活。即使不在家,风来了,他也不再有过多的顾虑," 现在有胡杨林挡风,还有治沙工程展开 "。他的心里更加踏实。

沙漠治理渗入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在当地人心里播下希望。

(实习生陈祺元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中配图由南风窗黄泽敏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